本書將從《西游記》故事入手, 闡述四大心理成長方向 —— 善待現(xiàn)在的自己、安定我們的心、發(fā)展我們的情、堅定我們的行, 通過29個心理成長主題, 為讀者一一剖析背后的人心與人情, 以故事—原理—現(xiàn)實—對策這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方式, 為大家提供一系列的心理成長智慧。
第一章 善待現(xiàn)在的自己
從悟空的名號看成長: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轉變/ 002
從八戒的名號談起:不做什么比要做什么更重要/ 011
八戒的隨性:不自欺是善待自己的有力證明/ 020
八戒的消極:惰性思維人人都有/ 028
沙僧是個聰明人:做好自己照樣能成功/ 036
唐僧拒絕了寇員外:別讓“拒絕敏感”拖累了你/ 044
第二章 安定我們的心
孫悟空是唐僧的“情緒自我”:想定心,必先讓情緒舒服/ 056
“六賊”是六種欲望:從“偷心小賊”到“育心衛(wèi)士”/ 069
白龍馬是唐僧的意念:要定心,需要意志力的作用/ 078
豬八戒是唐僧的“本我”:本能需要釋放和監(jiān)護/ 085
沙和尚是唐僧的“癡念”:愚癡甩不掉,但可變“廢”為“寶”/ 094
猴哥的顯擺:顯擺讓人笑也讓人哭/ 102
悟空的善與惡:集體意識與自我意識的沖突/ 111
都想吃唐僧肉:過分依賴僥幸心理是很危險的/ 119
火焰山與黃風怪:環(huán)境對心理的影響/ 126
第三章 發(fā)展我們的情
八戒的熱情嚇跑了施主:與人交往,要溫度匹配/ 134
神仙也在報復:人人都有的報復心理/ 142
唐僧的情關:愛情是一種修行方式/ 152
賽太歲的癡戀:不匹配的愛情難以善終/ 165
唐僧的善良:行善,不能終止/ 175
紅孩兒高升卻遭到家人反對: 需求不同,態(tài)度就不同/ 185
唐僧的感恩: 歸因方式決定感恩傾向/ 192
第四章 堅定我們的行
悟空的求助:高估難度是人們不愿求助的一大推手/ 204
妖怪也抱團:沒有團結,很難成事/ 217
金箍、緊箍與禁箍:三個時期的不同約束/ 225
師徒四人的問題一直存在:成長不是消滅問題,而是與問題同行/ 234
西游中的團隊管理:能力與性格的相互補充/ 244
玄奘的堅持:未完成情結的驅動/ 254
九九八十一難:只要有了生存的意義,再大的苦難也可以承受 / 262
九九八十一難:只要有了生存的意義,再大的苦難也可以承受
一、九九八十一難
雖說八十一難主要是為玄奘法師準備的,但是一路相伴的徒弟們也免不了深受其害。
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正好是取經的總路程,明明可以一個筋斗就到達,卻也陪著師父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八戒最怕挨餓了,沒取經之前,為了防止肚子餓,八戒是吃人度日的,取經之后也只好勒緊褲腰帶趕路;沙僧也是一樣,跟在師父后面,又當保姆又當保鏢,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小白龍也是可憐,只能化成一匹馬,日日夜夜馱著師父走……
為什么佛祖一定要師徒幾人經受這么多磨難呢?其實在悟空想奪取玉帝寶座時,佛祖就告訴了我們答案。
佛祖對悟空說:“他(玉帝)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你算,他該多少年數(shù),方能享受此無極大道?你那個初世為人的畜生,如何出此大言!”換句話說,玉帝的寶座不是誰都能坐的,一定要經歷很多磨難,承受很多疾苦,才有資格坐在這個位置上。
如來認為,只有經歷眾多苦難,才能修成正果,所以他在尋找取經人時,也早早為他安排了眾多的磨難。
二、生存的意義是承受苦難的前提
可八十一難畢竟不是小數(shù)目。面對這么多苦難,唐僧師徒究竟應該怎么做呢?存在- 分析學說的領袖弗蘭克爾認為:只要人有了生存的意義,再大的苦難也可以承受。
弗蘭克爾曾是集中營里的囚犯,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別無余物。他的雙親、哥哥、妻子,不是死在牢營里,就是被送入毒氣室,僅剩下他和妹妹。
像他這樣失去一切,飽受饑寒凌虐,隨時都會死亡的人,怎么會覺得人生還值得活下去呢? 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了解。
弗蘭克爾認為,生命的意義總在變化,但是卻從未停止,這里有三種途徑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
(1)創(chuàng)造一種工作或做一件實事。
(2)體驗某些事物或遇見某個人。
(3)選擇我們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態(tài)度。
第一條途徑的意思非常明顯,工作能夠讓我們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通過工作,我們可以獲得生命的意義。但是其他兩種途徑就有些不好理解了,我來解釋一下。
第二條途徑是體驗某些事物或遇見某個人。體驗某些事物,我們可以理解為通過體驗自然、文化等,來發(fā)現(xiàn)生命中的真善美,進而找到生命的意義。遇見某個人,可以理解為通過愛一個人來尋找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爾認為,愛是理解一個人個性的唯一的、最核心的方法。一個人除非愛另一個人,否則就不能完全認識另一個人的實質。通過愛,他能夠看到被愛人的本質和特征,甚至還能看到被愛人潛在的、尚未實現(xiàn)但應該實現(xiàn)的潛能。所以,愛的付出也可以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第三條路徑,也就是我要重點介紹的對困難的態(tài)度。其實我們面對絕望的情景、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時,也能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這句話怎么理解呢?因為困境可以最大限度地證明你獨一無二的潛力,雖然你在遭遇困境,但是你也可以在此開辟另一片天地,你也可以把困境當作成就你自己的階梯。
魯迅先生有句名言:“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不能改變環(huán)境,就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看待困境的態(tài)度,找到受難的意義。此時人關注的不是獲得快樂或避免痛苦,而是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當然受難并不是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的必要條件,只是說在受難的情況下,生命的意義也是存在的。
弗蘭克爾認為,人生無法避免三種必然的悲劇:過失、痛苦和死亡。過失讓我們明白自身的易誤性,人作為有限者必定會犯錯,我們不需要對過失進行過多的指責;痛苦意味著人不得不忍受現(xiàn)實的不幸,承受身、心的煎熬;而死亡使我們明白自身的必然性,只有坦然面對死亡,我們才會使行動更有意義。A
人如何面對這三種悲劇,對于實現(xiàn)完整的人性有著重要的意義。人們有在苦難中獲取生命意義的潛能,即便是在最悲慘的時刻,有些人也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積極的一面。
三、確定生命的意義
面對這么多苦難,唐僧師徒又持有怎樣的態(tài)度呢?
唐僧取經決心強烈,本著“大抵是受王恩寵,不得不盡忠以報國身”的想法,不得真經,絕不回還,誓要以此報唐王知遇之恩。
孫悟空起初在五行山下,觀音菩薩給他做的人生規(guī)劃是“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悟空也一直銘記觀音的教誨,一路上遇妖殺妖,遇怪打怪!爸竿麣w真正果,洗業(yè)除邪”。
豬八戒一心想吃喝不愁,脫離災障。
沙和尚一心想將功贖罪,返回天庭。
師徒四人,每個人對取經的理解都不一樣,追求自然也有所不同。不過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找到了取經的意義,都找到了迎接苦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