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瑞斯奈德是當代美國著名文學流派垮掉派的代表詩人,是享譽世界的著名詩人之一。他的詩歌既大膽坦率,又富有藝術的韻味,他在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有意識地吸取東方文化的影響,呈現(xiàn)出獨特的風貌。中國詩人北島等詩人均對他的寫作贊譽有加。是20-21世紀不可省略的世界級大詩人之一。本詩集從作者大量的詩歌作品中精選翻譯。書中收有詩人的精美照片和插圖若干。文圖并茂。是了解當代世界詩壇不可不讀的重要的參考讀物! ∮芍袊麍D書裝幀設計師朱贏椿精心設計,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收藏價值。
美國著名詩人蓋瑞斯奈德是一個傳奇般的人物! ∷L期生活在內(nèi)華達山脈的山林之中,遠離喧囂。他是一個身體力行的勞動者,曾從事過伐木、防火哨員、文獻翻譯、木工等多種工作。 他的詩歌和生活經(jīng)歷被凱魯亞克寫進了小說《達摩流浪者》和《荒涼天使》! ∷纳砩嫌泻芏鄻撕灒涸娙、散文家、翻譯家、禪宗信徒、環(huán)保主義者、“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 北島說,斯奈德是“垮掉的一代”中的梭羅,是“垮掉的一代”真正意義上的精神之父! 〉撬麖奈纯宓。
蓋瑞斯奈德:美國詩人、學者、文化評論家、禪宗傳播者、環(huán)保主義者。1930年5月8日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1942年全家移居俄勒岡州波特蘭,斯奈德在那兒讀高中,參加登山俱樂部。1950年,在里德學院刊物Janus上發(fā)表詩歌處女作。1950年代,與垮掉的一代主將凱魯亞克、金斯堡等過從甚密。1956年遠赴日本,在京都修習禪宗,并參與能劇表演。1969年回到美國,此后一直居住在加州內(nèi)華達山中自建家園奇奇地斯,寫詩,修禪,同時致力于環(huán)境保護。詩集《龜島》獲1975年普利策詩歌獎,詩集《山河無盡》獲1997年博林根詩歌獎。曾任美國詩人學院主席。
蓋瑞斯奈德:他從未垮掉(代譯序)
砌石
神話與經(jīng)文
偏僻之地
凝神于聲浪
龜島
斧柄
冒雨
無情
山河無盡
砌石
神話與經(jīng)文
偏僻之地
凝神于聲浪
龜島 蓋瑞斯奈德:他從未垮掉(代譯序)
砌石
神話與經(jīng)文
偏僻之地
凝神于聲浪
龜島
斧柄
冒雨
無情
山河無盡
砌石
神話與經(jīng)文
偏僻之地
凝神于聲浪
龜島
斧柄
冒雨
無情
山河無盡
2009年11月27日晚,香港中文大學的一個演講廳里,舉辦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首場朗誦會。
朗誦會前,拔萃男書院一群學生合唱了杜甫的不朽之作《兵車行》。
舞臺裝置有點特別,詩人如演實驗劇,坐在一捆捆硬如磚石的精裝大書上。每位詩人朗誦后,都回到原來位置坐下。輪到79歲的蓋瑞斯奈德作壓軸朗誦,他已經(jīng)在那兒坐了差不多兩個小時;蛟S是早年的登山運動和長年的坐禪內(nèi)功,讓他輕輕松松挺過這樣的考驗。
他朗誦的是2001年的作品《等人來接》!罢驹谛欣钫J領大堂中消磨時間/……——開車來接的人還沒到……我的前妻在她家里設網(wǎng)站/有一個兒子很少見面/另一個兒子跟他的妻子忙自己的兒女……/我九十六歲的媽媽依然獨居,也在城里……我大部分作品/照目前狀況/已經(jīng)完成/今年的中秋是十月二日,/我吃月餅,睡在外面的廊上……”(鐘玲譯)
對照1960年代的一首舊作,“徹夜我睡在地上在榻榻米上……/我雙腳站在行李當中/兩手深深插進口袋/幾乎不能入睡。/我記得那時我們在學校/一起睡在一張溫暖的大床上/我們曾是最年輕的戀人/分手時我們十九歲……我不在乎就這么活著/可有時睡在戶外/我又想起我曾擁有你的時光”(楊子譯),我們立即可以辨認出,這是同一個人,盡管兩首詩之間隔著半個世紀,它們的音調(diào)和氣息,仍然是一樣的質(zhì)樸、直接、安靜、淡泊(只是今天的作品里多了一些前世今生的意味),讓人懷疑,將他歸入與吸毒、同性戀、反社會、反體制糾纏在一起的“垮掉的一代”,是否合適。
現(xiàn)在,他果然不承認自己是“垮掉派”,但他的確是曾引發(fā)世界性狂熱的“垮掉的一代”的一員,至少是他們的戰(zhàn)友。
在1955年10月舊金山“六畫廊”那次劃時代的朗誦會上,艾倫金斯堡朗誦了驚世駭俗的《嚎叫》——第二年《嚎叫及其他》被有關方面指控為淫猥讀物,遭到查禁——蓋瑞斯奈德朗誦了他的神秘詩篇《漿果宴》。
漫游在山野的印第安人
1930年,蓋瑞斯奈德生于舊金山,青年時代在美國西北部做過伐木工和護林員,“我做過的工作像我讀過的書一樣多,這一點對于塑造我的自我意義重大”。
1950年代,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東方語文系讀研究生,成為杰出學者陳世驤的學生。之前他已被埃茲拉龐德和阿瑟威利翻譯的中國古代詩歌深深吸引。與陳世驤的這段因緣,使他成為中國唐代詩人寒山和白居易的譯者。
斯奈德對中國文化和中國詩歌一直懷有崇高敬意。他將《詩大序》里的“以是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翻譯為“詩歌可以規(guī)范夫婦,在家庭建立忠信的原則,加強人們的關系,提升文化,及改進公共良心”。他將中國詩歌奉為人類文明的指針,“過去兩千年居住在長江黃河流域的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詩歌……已經(jīng)造福了這個世界,將來也會持續(xù)地教導我們,啟迪我們”。
“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期間,幾乎所有媒體和提問者,都問到他對寒山的翻譯。大家的關切如此集中,主要因為寒山是一位中國詩人。
而寒山只是這位美國詩人的大千世界里的一道風景。斯奈德的視野之開闊,他那雙行腳僧般的雙腳所抵達的地點之眾多,這些地點的歷史、宗教、文化與人類學的內(nèi)涵之豐富,實在令那些僅以他人詩歌為營養(yǎng)、在書齋里遨游世界的詩人望塵莫及。
我們只要看看他眾多詩歌中的豐富意象,看看他所到達的地方,他眼里的萬物與眾生——目犍連、濕婆、佛陀、八大山人、趙州禪師;柏拉圖、阿奎那、狄俄尼索斯、基督、毛澤東;郊狼、熊、鹿、鮭魚,美洲越橘、美國黃松、狐尾松、白皮松;皮納凱特沙漠野餐,日本公共浴池洗澡;洋蔥、胡蘿卜、蕪菁、土豆、青胡椒;美洲印第安人、日本人、印度人;摩亨約—達羅、京都、美國西部的山脈與水系;大地、山河、一切皆有佛性;勞作、遠游、赤裸裸的性愛……——就可以知道,他的源頭遠不像我們以為的那么單一,他的宇宙中心既在最遙遠最古老的地方,也在他身邊的瑣碎事物與平凡場景當中,在當下的每一瞬間。他悟到的真理,從來不是與活生生的人和自然斷裂開的抽象。我們可以說,他在精神氣質(zhì)上更像一個漫游在山野的印第安人、大隱隱于人世的僧侶,而不是發(fā)達資本主義都市里的白人知識分子。
斯奈德走向東方,親近禪宗,與他對基督教的失望有關。當他還是個8歲孩子時,家里一頭小牛死了。他去問牧師:我家小牛能上天堂嗎?牧師回答:不能。而佛教眾生平等的慈悲心腸,令他感到溫暖。
1956年,他開始在京都研習禪宗和東亞文化,前后在日本待了10年。其間曾在S.S.SappaCreek號輪船輪機房工作9個月,航行世界各地,又與金斯堡結伴去了印度和尼泊爾。在他引導下,金斯堡成為佛教信徒。但金斯堡的師傅在喇嘛教里屬于異端,重享樂,主張性開放。斯奈德修習的是臨濟宗,而臨濟宗鼻祖義玄禪師的訓誡是:“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此不是爾久停住處,無常殺鬼,一剎那間,不擇貴賤老少。”義玄顯然應歸入正宗佛教,金斯堡的師傅則略帶邪魔色彩。這正是金斯堡的詩歌更多地指向世俗和社會,卷入肉欲和癲狂,而斯奈德的詩歌在自然和人世皆可從容無礙、得大自在的深層原因。
生活的先知
1969年斯奈德回到美國,此后一直住在內(nèi)華達山脈,教書、寫作、致力于環(huán)境保護。進入1970年代,他比任何與“垮掉派運動”相關的詩人都更受人尊重,被奉為生活的先知、偉大的解放者和保護生態(tài)平衡的圣人。
1966年,斯奈德在內(nèi)華達山區(qū)買了100公頃土地。房子是自己造的。他不抗拒現(xiàn)代生活,但電網(wǎng)一直沒有鋪過去,所以他那兒整整25年沒通電。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間禪堂。有了它,斯奈德的家變成禪修中心,而他多了一個角色——禪宗師傅。
“1967年,我母親嫁給我父親時25歲。她學的是英國文學,很有藝術天分,F(xiàn)在她是平面設計師。她不是純正的日本人,有點沖繩血統(tǒng)!彼鼓蔚屡c前妻上原雅的兒子玄(Gen)告訴我。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父母每天早上都會打坐冥想半個小時,每天我都能聽到冥想開始的鐘聲!
玄自童年時代就跟父親住在內(nèi)華達山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里已成“退役”嬉皮士的大本營,從當年的兩三百人增加到今天的七八百人。“隱居”在這里的嬉皮士們?nèi)匀槐A糁斈甑淖雠,玄記得“他們都戴著很多首飾,大耳環(huán),大胡子,長頭發(fā)”,“我一個朋友的父親去過印度,他開車送我們?nèi)W校,車里沒有座位,倒是掛著印度神像!”
玄幫助父親看護山林、割草、伐木、種菜,像年輕時的斯奈德一樣,是個健康的戶外體力工作者。
“我最主要的任務是了解我父親!彼畞須q就開始讀父親的作品,長大后讀“垮掉派”的作品,喜歡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雪萊和濟慈,但“埃茲拉龐德的思想對我的影響更大”。他也讀《道德經(jīng)》。
“父親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所有社會成員都應享有重新自我定位的機會。這是社會發(fā)生變化時我們經(jīng)常忽略的一點。典型的歐洲美國人都有種偏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和沒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是對立的,城市人口代表前者,鄉(xiāng)村人口代表后者。我父親認為人們應該走出這種誤區(qū),找到更好的出路。”
末法時代的饋贈
這次活動,斯奈德是絕對的明星。他飽經(jīng)滄桑的臉、不帶任何表演色彩的朗誦、袈裟黃的T恤和脖子上的佛珠,給人們留下了強烈的印象。掛在耳垂上的兩粒銀色耳釘讓人想起他那些充滿“垮掉派”氣息的詩句,“我的長發(fā)塞在帽子下/我的耳環(huán)留在汽車里”(彭予譯)。
“明年5月我就滿80歲了。20年前,我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兼職教書,當時山區(qū)有一撥人,包括學生和原住民,每周都來和我一起打坐冥想。我用各種方式幫助不同的人,讓他們學他們該學的、做他們該做的,讓他們更好地了解禪。
“兒子20歲那年,我娶了個日裔美國女人,純?nèi)毡狙y(tǒng),出生在美國,她有兩個女兒。我會說日語,而她不會。后來她被查出得了一種罕見癌癥。從那以后,她接受各種治療,我負責照顧她。我完成了《山河無盡》。我和妻子開始爬山、遠足,但她病情加重,兩個女兒又都上了大學,為全力照顧她,我辭去了教職。我不再寫詩,也很少給人寫信,直到2006年6月她去世。從那時到今年6月,我深居簡出。現(xiàn)在我參加的公眾活動比以前多了,其中一項就是接受北島的邀請,來到香港。我已經(jīng)很多年沒離開美國了!
惠特曼和狄金森之后的美國詩歌是很難排出一個座次的。但如果我們把斯奈德的詩置于今天這個“破碎的、焦慮的、疏離的”時代背景中,置于包括《嚎叫》和“自白派”在內(nèi)的有著強烈死亡沖動的美國當代詩歌的背景中,就會清晰地發(fā)現(xiàn)它們擁有無比珍貴的價值——那種大亂中不動不搖的力量,那份末法時代的安詳與澄澈。
他從未垮掉,從未卷入絕望的漩渦。早年,他從東方汲取智慧;今天,他將它回贈給我們。二十多年前,金斯堡、凱魯亞克和搖滾樂連同吸毒和縱欲的生活方式席卷了許多中國青年,催生出奇異的、混亂的活力;今天,當中國在長時間的冒進與折騰后慢慢回歸常識,斯奈德的來臨,正是時候。
傾心東亞文化,對基督教不感興趣
楊子:您在二十一二歲時喜歡上了中國詩歌,而我這代中國詩人,恰恰是在二十一二歲時開始大量接觸到西方詩歌,尤其是美國詩歌。我想知道,是什么樣的機緣讓您接觸并且喜歡上了中國詩歌。
斯奈德:我一直對各種詩歌都很有興趣。我在西海岸的山區(qū)登山、在山林里工作的時候,與自然頻繁接觸,這時我開始翻譯中國詩歌,體會到其中的詩意。其實我不僅對中國詩歌感興趣,也被東亞的一些山水畫打動了——包括卷軸和手卷。西雅圖藝術博物館東亞山水畫收藏頗豐,我10歲、11歲時在那里第一次接觸到山水畫。同時我也對美國西北部的印第安原住民繪畫產(chǎn)生了興趣,那些畫作很有特色。還有美國西北部常見的圖騰柱——在西雅圖印第安地區(qū)尤其常見,上面通?逃喧、熊、野豬和一些宗教符號,這些對我來說都很重要。美洲原住民對自然和動物的態(tài)度對我影響很大。我年輕的時候,受美洲本土的影響更深,比如原住民的價值觀、藝術、對動物和人類親近關系的理解——這可以通過他們吃魚和野味前所進行的感恩儀式表現(xiàn)出來。
你是中國人,所以你問我關于中國的問題,但我要談的是東亞——日本、韓國,臺灣和大陸,還有越南,這些國家(地區(qū))對我來說都很重要,我覺得沒必要把它們區(qū)分開來。日本也有很多很好的山水畫。實際上,我是對文明本身和它的發(fā)展感興趣。前面我說到,我對各種詩歌都有興趣,比如希臘詩歌、法國詩歌和英國古詩,而中國詩歌則是展示文明發(fā)展過程的一個最好的例子。這些接觸對我來說都是必需的,因為我知道自己不可能一輩子只抱著美洲本土文化和價值觀不放。當然,有很多亞洲人在美洲生活,西雅圖附近就有很多中國人和日本人,所以我進大學之后,選擇了和中國歷史、東亞簡史以及美洲人類學相關的專業(yè),并開始了解佛教、道教和儒家哲學。我二十一二歲的時候讀了《道德經(jīng)》,覺得非常棒,后來我還讀了《莊子》和《論語》,慢慢開始接觸到佛教著作和經(jīng)文——其中一些是印度的,最后我接觸到了禪宗。
可惜那時美國人不能到中國來,所以我萌生了到日本進修的念頭。但我必須先攻克語言難關,于是我放棄了印第安納大學的美洲語言學專業(yè),轉(zhuǎn)到伯克利大學東亞語言學系,選修了中國文學和當代日語。
楊子:您做過陳世襄先生的學生嗎?
斯奈德:他是我老師。就是他讓我翻譯寒山詩的。
楊子:你們一起討論寒山嗎?
斯奈德:是的,他指導我翻譯。
楊子:陳世襄對您有什么影響?
斯奈德:當時陳教授教了我一個學期課程,是唐詩三百首,然后我就開始嘗試翻譯,想看看自己能走多遠。后來我又選修了他關于寒山的課程,這次是一對一地教學。除此之外,我還學了日語會話和日語讀寫,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漢字詞匯量和日語詞匯量都擴大了,有些字我知道漢語讀音,也知道日語讀音,這一點很管用。中文和日語同時學,大概學了3年。我們也看一些司馬遷的著作。補充一點:在和陳世襄學習中國詩歌之前,我讀過一些中國詩歌譯作,其中大部分是龐德和阿瑟威利翻譯的。當時我盡可能多讀這類譯作,然后才轉(zhuǎn)入研究原作。在和陳教授學習的過程中,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國詩歌的格律,這一點對我來說很重要。比如固定的格式,五言詩、七言詩,都是非常書面化、形式化的詩歌。
楊子:在您把寒山和白居易的詩翻譯成英文的時候,不會考慮把古代格律詩的形式直接移植過去吧?
斯奈德:形式上的移植是可行的,可以押韻。翻譯的時候,我會按照原文的方式斷行,一行一行翻譯,盡量貼近原文,每行盡可能譯成5個音節(jié)或7個音節(jié),這是可以做到的。后來,我盡量把中國詩歌的一些特點融入到我的第一本詩集里去,使用了很多單音節(jié)的英文單詞,比如dog,cat,red。
楊子:我注意到您最初翻譯的兩位中國詩人,一位是寒山,他是著名的詩僧,還有一位是白居易,他也是和佛教關系非常深的一個詩人。這個時候您和佛教接近到什么地步了?
斯奈德:蘇軾是一個很好的佛教徒,連他的禪宗老師都很贊賞他的佛學見解。杜甫不是佛教徒,他也是個很棒的詩人。蘇軾是個好詩人,杜甫也是個好詩人,杜甫可能比蘇軾更好。但是,你知道,好的佛教徒從來不會用這一點標榜自己(笑),所以,可能杜甫也是個佛教徒,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此外,我不僅對東亞的詩歌和繪畫感興趣,也盡可能汲取歐洲文化的營養(yǎng),而非只重東方忽略西方,兩者我都很看重。但我肯定不會成為一個基督教徒。如果我是一個古希臘人,我會成為一個多神教徒。我的家人對基督教完全不感興趣。
佛教最重要的一戒:不殺生,非暴力
楊子:您是在日本學習禪宗的。
斯奈德:我年輕的時候,很多禪宗經(jīng)典都被翻譯成日語,日本有很多禪修學堂,于是,1956年我到了京都,在日本臨濟宗的禪堂里和禪修老師、其他僧人一起研究公案。日本禪直接來源于唐朝的禪,它們使用的典籍都是一樣的。
楊子:能說說您在日本學習禪宗時,對您來說最重要的一個師傅嗎?
斯奈德:不能,我不會談論這一點。禪宗之外,我也進行了很多佛學方面的研究,比如研讀典籍——包括梵文佛教典籍,我能看懂一些基礎的梵文詞匯。梵文佛經(jīng)強調(diào)佛教倫理中最重要的一戒,ahimsa——不殺生,非暴力。甘地和馬丁路德金就是ahimsa最著名的兩位踐行者。佛教倡導和平主義,尊重其他生命,這和美洲本土的一些觀念非常接近。而基督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同宗同源(都源于古猶太教),他們關心的是人而非其他生物。
楊子:很多年前日本有位僧人(最澄)把佛教的二百五十戒減到十戒;后來又有一位僧人(親鸞),主張和尚可以吃肉、可以結婚;二戰(zhàn)以后日本贊同結婚吃肉的和尚越來越多,遍及各個流派。有位著名日本思想家認為,現(xiàn)在的日本佛教實際上是沒有戒律的。在您看來,戒律對佛教意味著什么?是否可能存在沒有戒律的佛教?
斯奈德:這些我都不知道,我只知道禪,F(xiàn)在每個國家都會發(fā)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我再回過頭去說說禪堂里的生活。每個人的睡眠時間都很少,粗茶淡飯,每天勞作,打掃庭院,長時間坐禪,面見老師,研究公案,冬天沒有暖氣,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嚴苛的修行。好在我年輕時常常登山。這個群體一向以苦為樂,對我來說,禪堂生活和登山差不多。
楊子:您在修禪的過程中有過頓悟之類的神奇體驗嗎?
斯奈德:我們不談這些。佛教有很多是不可說的。在日本住了10年后,我回到美國西岸,加州。后來的40年,我和我的朋友都住在山區(qū),期間我一直在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