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自設賓主,以問者和牟子各為一方,采用對話問答的形式展開論說,在一問一答之間闡述了佛教的義理,問者提出的問題代表了當時一般人對佛教的困惑,牟子的答辯則代表了信徒對佛教的理解。
1859年,羅馬。一個貴族出身的修女求救,聲稱有人要毒死她,但她逃脫了。然而這并不是一個中年婦女的妄想癥發(fā)作,隨著官司的開展,羅馬宗教裁判所發(fā)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丑聞和罪行一層套著另一層,擅權、瀆神、奸淫、謀殺……令人瞠目結舌。事件的結局也并非如想象中正義得到伸張、罪行得到嚴懲那樣判然兩分,案件當事人Zui終的結局
《極簡藏傳佛教史》根據王輔仁先生的授課講稿整理而成,先生以簡明通俗的語言勾勒了藏傳佛教歷史發(fā)展的清晰輪廓,并對藏傳佛教的教理、教義、師承源流以及學程、儀軌等也作了簡要的介紹,是讀者了解藏傳佛教文化的一把入門鑰匙。
本書內容豐富、橫跨不同學科,與一般談論信仰的著作不同,它探討的是理性在宗教中的位置,介紹的是如何判別宗教信條是否理性的方法論。本書曾在哲學界引起極大反響,作者斯溫伯恩“一炮而紅”,由此激發(fā)了宗教哲學不少新的研究路向。斯溫伯恩力圖證明用理性研究宗教信仰的做法是可取和可行的。在他看來,重要的是調查不同的宗教提供的目標是什么
本書將尊重道學傳統(tǒng)與嚴謹學術研究相結合,以中國道學之歷史發(fā)展為研究和闡述的核心。本書主要闡述中國道學發(fā)展演變之歷史過程,概括中國道學各個歷史發(fā)展階段的主要特征,探究背后的內在規(guī)律,彰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道學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中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并在民生日用、修身養(yǎng)性、人格完善、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提供可資借鑒的智
《新唯識論》為熊十力最主要的哲學著作,標志著熊十力哲學思想體系的完全成熟。在書中,作者繼承并改造了佛教中的唯識宗,接受了唯識宗的“萬法唯識”思想,認為“識”或“本心”乃宇宙之本體、萬化之根源。同時,在對唯識宗的阿賴耶識和種子說的層層破斥的基礎上,又建立了自己“體用不二”的本體論,并由此出發(fā)建構了獨具創(chuàng)意的“翕辟成變”的
《漢化佛教與佛寺》可謂當代文史專家白化文描繪的到目前為止最好的“寺廟導游圖”。白化文,1930年生,北京市人,主要研究方向為?颇夸、敦煌學、佛教等。本書著眼于佛寺的建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佛教的起源、傳播、漢化,是一冊有關佛教和寺廟的入門讀物。白化文,1930年生,北京市人。1955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任北京大學信
《宗教與美國社會》系列叢書出版的主旨是為促進國內學界對美國宗教以及其他相關議題的研究。鑒于宗教在美國歷史上和現實中的重要性,研究美國宗教對我們更全面地了解美國社會,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實踐意義。同樣鑒于宗教在美國對外關系中的作用以及美國在當前國際關系中的地位,可以說宗教研究不僅是美國研究,而且是國際關系研究的知識性和學術性
《宗教心理學》關注宗教心理學經典名家思想,重視核心概念和理論探究,聚焦不同宗教和文化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注重研究方法多樣整合,論及中國宗教和社會心理關切,為建構中國宗教心理學學科體系而努力。本書是第五輯,內容涵蓋弗洛伊德、弗洛姆等傳統(tǒng)名家的宗教心理學思想,儒家、佛教、道教、基督教、民間信仰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宗教與歷史(第十二輯)》由著名佛教學者程恭讓教授策劃,集中于佛教歷史文化研究,包括佛教中國化研究、佛教歷史與文化研究、書評三個欄目。本輯所收錄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豐富和拓展了佛教中國化這一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古老問題,并對佛教文獻經典、佛教思想義理、佛教宗派發(fā)展等領域的學術深度進行了深入挖掘,聚焦當前學術前沿問題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