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全面系統地論述廣義Birkhoff系統動力學,包括Birkhoff系統動力學、廣義Pfaff-Birkhoff原理和廣義Birkhoff方程等。
《2013科學發(fā)展報告》是中國科學院發(fā)布的年度系列報告《科學發(fā)展報告》的第十六本,旨在綜述2012年度世界科技進展與發(fā)展趨勢,評述科學前沿與重大科學問題,報道我國科學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介紹科學在我國實施“科教興國”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兩大戰(zhàn)略中所起的作用,并向國家提出有關中國科學發(fā)展戰(zhàn)略和政策的建議,特別是向全國人大和
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長期以來圍繞推進經濟社會發(fā)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國防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決策咨詢和戰(zhàn)略研究,提出了許多重要咨詢意見和建議,為中央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爸袊茖W家思想錄”較為系統地對這些重要報告和院士建議進行了梳理和精編,記錄了廣大院士在科學研究基礎上服
中國科學院學部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咨詢機構,長期以來圍繞推進經濟社會發(fā)展、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國防安全等方面的重大科技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決策咨詢和戰(zhàn)略研究,提出了許多重要咨詢意見和建議,為中央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中國科學家思想錄”較為系統地對這些重要報告和院士建議進行了梳理和精編,記錄了廣大院士在科學研究基礎
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guī)劃項目《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以紀傳文體記述中國20世紀在各學術專業(yè)領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數千位華人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專家學者,展示他們的求學經歷、學術成就、治學方略和價值觀念,彰顯他們?yōu)榇龠M中國和世界科技發(fā)展、經濟和社會進步所做出的貢獻。 全書按學科分別結集卷冊,并于卷首簡要
本書以數據包絡分析應用為導向,主要探討DEA模型及其應用問題。第1章綜述DEA方法近30年的主要研究進展。第2章和第3章介紹基本DEA模型及其性質。第4章和第5章介紹廣義DEA方法的構造思想、基本模型和靈敏度分析問題。第6-9章給出具有非期望輸出廣義DEA模型、基于交叉效率的廣義DEA模型、基于面板數據的廣義DEA模型
《系統辨識新論》是作者教學和科研創(chuàng)新經驗的結晶,匯集了作者及其合作者在系統辨識領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系統辨識新論》論述了系統辨識的基本理論和新型辨識方法。全書共分8章,內容包括:辨識導引、系統描述的基本模型、辨識精度與辨識基本問題、輔助模型辨識思想與方法、迭代搜索原理與辨識方法、多新息辨識理論與方法、遞階辨識原
《錢學森科學技術思想研究叢書:錢學森論系統科學(書信篇)》選取錢學森從1961年到1998年關于系統科學的書信共277封,并按系統科學的結構進行了分類編排,每部分均作了簡單介紹。讀者從書信中可以全面了解錢學森對系統科學各分支學科的論述,并且按時間順序了解錢學森思想發(fā)展的脈絡。 《錢學森科學技術思想研究叢書:錢學森論系
POD產品說明:1.本產品為按需印刷(POD)圖書,實行先付款,后印刷的流程。您在頁面購買且完成支付后,訂單轉交出版社。出版社根據您的訂單采用數字印刷的方式,單獨為您印制該圖書,屬于定制產品。2.按需印刷的圖書裝幀均為平裝書(含原為精裝的圖書)。由于印刷工藝、彩墨的批次不同,顏色會與老版本略有差異,但通常會比老版本的顏
張曉林、張志強主編的《國際科學技術前沿報告(2012)》從基礎科學、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資源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戰(zhàn)略高技術等四大科學技術領域選擇納米自旋電子學、固態(tài)照明、土壤微生物區(qū)系、腦科學、油氣資源探測技術、國際河流水資源開發(fā)利用、激光雷達技術、模式微生物、未來互聯網、規(guī)模化電力儲能技術、高性能碳纖維等11個科技創(chuàng)新前
《貪玩的人類:那些把我們帶進科學的人》以生動獨特的語言、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批判反思的視角講述了科學從無到有進而徹底改變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過程,并以時間為線、人物為索,以情景再現的形式還原了幾千年來科學大師們探求真理過程中的奇聞異事。此外,作者還親手繪制了數十幅精彩插圖,直觸心底地傳達了科學的樂趣、玩的樂趣。本書融科學性、知識
如何認識和把握系統中的整體功能和部分功能的滿足需求問題。是系統效用認識論問題。圍繞系統效用認識研究,溫勇增編著的《系統效用認識論》展開為三個方面:一是系統科學的發(fā)展推動認識領域的發(fā)展,推動哲學的發(fā)展。二是“效用”一詞從經濟領域引入一般系統領域,體現了人類以系統條件下的實踐為基礎的目的性認識,體現人對系統實踐的一定可控性
Theproceedingscontainmorethan30contributionsmadebyresearchershomeandabroadatthe12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HistoryofScienceinChina(ICHSC).Discussedar
本書以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史實為基礎,以歷史進程為線索,以學科為主線,側重介紹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介紹部分重要學科領域的歷史與現代發(fā)展狀況,以不同社會發(fā)展階段的自然科學成就和著名科學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fā)現、發(fā)明及學說為主要內容,概括地分析和闡明自然科學及其學科的對象、特點、發(fā)展規(guī)律與歷史作用,粗略地介紹自然科
《系統建模與仿真(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工業(yè)工程系列》編著者方志耕、朱建軍等!断到y建模與仿真(21世紀高等院校教材)/工業(yè)工程系列》是在作者數卜年研究應用數學模型和仿真技術,講授相關課程的基礎上,針對經濟類、管理類專業(yè)的特點,并廣泛吸收國內外優(yōu)秀系統建模與仿真教材的成果凝練而成的。書中系統地闡述了系統建模、系統仿真
中國技術哲學學科的確立是在1982年?茖W與技術劃界思想的明確提出,技術與科學存在本質性差異的確認。奠定了技術哲學學科在中國的獨立地位。《技術哲學引論》以技術哲學中的10個基礎問題為起點,響亮地回答了“在技術中是否存在令人信服的哲學問題”.全書論述了技術哲學的研究對象、發(fā)展歷史和基本問題、技術的基本特點、
本書深刻分析了學科發(fā)展規(guī)律和趨勢,以大跨度的歷史視角闡釋了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與學科發(fā)展的關系,提出了面向培育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的學科戰(zhàn)略思路,對新科技革命的學科基礎與準備作了論述,并針對我國學科發(fā)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一些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和建議。
本書全面總結了近年來地球科學的研究現狀和研究動態(tài),客觀分析了學科發(fā)展態(tài)勢,從學科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研究特點出發(fā),前瞻性地思考了學科的整體布局,提出了地球科學的重要科學問題、前沿方向及我國發(fā)展該學科領域的政策措施等。 本書不僅對相關領域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師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也是科技管理者和社會公眾了解地球科學發(fā)展現狀及趨
本書旨在給出一種更具廣泛含義的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廣義數據包絡分析方法,并探討其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作者博士后出站報告(2001)的部分內容以及作者2001~2010年的主要工作,是作者近十年主要研究工作的總結。(第1章綜述了數據包絡分析方法近30年的主要研究進展。第2章從構成DEA生產可能
“科學哲學問題研究專輯”作為“科學技術哲學文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年度專輯形式推出,是以具體問題研究為導向.涵蓋一般科學哲學,數學與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論題.反映年度科學哲學前沿動態(tài)和熱點領域研究現狀。《科學哲學問題研究(第1輯)》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學術研究團隊階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