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海明威自評為堪與虛構(gòu)作品媲美的*真實的書。海明威以驚人的記憶、精湛的筆法,再現(xiàn)了1933年秋至1934年春與妻子及友人在東非肯尼亞的狩獵旅程,讓讀者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作者與動物斗智斗勇的驚險場面,聆聽到非洲大陸獨有的獅吼捻叫;同時,海明威也生動地描述了自己的好勝心和妒忌心,毫不留情地解剖了自己,表現(xiàn)了男子漢的率性坦誠,是讀者零距離感受海明威獨特魅力的上佳讀本。
美國著名畫家愛德華?謝頓為本書繪制了經(jīng)典別致的裝飾插畫,使這個版本更添趣味,更具視覺欣賞與收藏價值。
海明威經(jīng)典非虛構(gòu)作品之一,一部海明威自評為堪與虛構(gòu)作品媲美的*真實的書。
原版點線插圖貫穿全書,版式別致,氣質(zhì)文藝。
譯本序
海明威生平喜歡斗牛和打獵。在斗牛方面,他雖然只是個看客,但決不是個普通的看客,而是深諳其中三昧,并對其中表現(xiàn)出的人生哲理、美學價值具有深刻的理解,他的兩部關于斗牛的專著《死在午后》和《危險的夏天》可為佐證。在打獵方面,他就更不滿足于只做一個看客,而是要親歷親為了。早在1926年,在《太陽照常升起》中,他就表示要到東非去打獵。1933年,完成了短篇小說集《贏家一無所得》之后,他開始履行多年前許下的諾言。
1933年8月7日,海明威與第二任妻子波琳?菲佛從哈瓦那坐船到達西班牙的桑坦德,兩個月后,于暮秋季節(jié)抵達巴黎。11月22日坐梅津格爾將軍號客輪從馬賽出發(fā),經(jīng)蘇伊士運河,人印度洋,分別在賽德港、吉布提港和亞丁港稍作逗留后,于12月8日到達肯尼亞的蒙巴薩港。在那里,他們與應邀前往的好友湯普森會合,雇用了專門陪人打獵的白人專業(yè)獵手、當?shù)氐膶в巍⒆帆C手和腳夫等,組成了游獵隊,正式開始了在東非的打獵經(jīng)歷。
1934年1月中旬,海明威在去東非的航行途中感染上的痢疾嚴重發(fā)作,大腸腫脹,露出體外達三英寸。根據(jù)波琳的回憶他每天都要流失近一夸脫的血。最后,眼看他病得起不了床白人職業(yè)獵手帕西瓦爾的助手訂了一架私人飛機,把他送到內(nèi)羅畢。他在那里得到了很好的治療,一個星期內(nèi)便告痊愈,返回獵區(qū)。而那架救了海明威一命的私人飛機則令他念念不忘,在他的短篇名作《乞カ馬扎羅的雪》中,主人公哈里因腳傷未及時處理,引起感染,被困在野外等待救授,乃至去世前的昏迷中,那架飛機又出現(xiàn)在他的夢里,只是這次飛機沒能救主人公的命,而是載著他飛往乞力馬扎羅山,讓那里成了他的歸宿。
根據(jù)杰弗里?邁耶斯所著《海明威傳》(麥克米倫出版公司1985年)介紹,海明威此次東非之行共捕獲三頭獅子、一頭水牛、二十七頭別的動物(這與本書所記不符)。2月中旬,在肯尼亞雨季來臨之前他們返回蒙巴薩港以北的馬林迪海岸,在那里了一星期魚后,正式結(jié)束了第一次非洲之行,坐船回到法國,途中在當時屬于巴勒斯坦的海法港與專程前往的湯普森的妻子會合,在那里稍作逗留,并游覽了加利利海,隨后便坐船回紐約,航行途中邂逅德國女明星瑪琳?黛德麗,后來兩人關系很密切,她尊稱他為爸爸。
歐內(nèi)斯特·海明威(18991961),20世紀美國小說家、記者,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一生經(jīng)歷豐富、傳奇,寫作風格簡潔明快,以文壇硬漢著稱,對現(xiàn)當代美國和世界文學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代表作有《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1953年憑借《老人與!帆@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本文集收錄了海明威全部長、中、短篇小說和全部非虛構(gòu)類紀實作品,作家僅有的劇本《第五縱隊》及影片《西班牙大地》解說詞,以及作家書信集也悉數(shù)收進,凡16種(18卷),輔以大量原版插圖、珍貴歷史影像,圖文并茂,全貌再現(xiàn)海明威作品及其生平。
本文集譯者名家薈萃:吳勞、鹿金、蔡慧、陳良廷、主萬、董衡巽等一代英美文學翻譯大家模范譯本有口皆碑、歷久彌新,輔以詳盡背景資料和譯序解讀,以精良文本,致敬經(jīng)典。
卷首語
第一部 追獵與對話
第二部 記憶中的追獵
第三部 追獵與失敗
第四部 以追獵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