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調酒、釀酒、理發(fā)、肉食店切肉賣肉這類服務業(yè)、輕制造業(yè)和零售業(yè)的工作,一向無需高學位或高品味,然而在勞動市場上擁有多種選擇可能的人,為何會愿意投身其中,并以此作為自己的職業(yè)?這類過去傳統(tǒng)意義上社會地位不高的工作,如今怎么開始變得“酷”了起來?
調酒師、精釀師、理發(fā)師、肉販,這些紐約手藝人憑借對傳統(tǒng)技術和知識的掌握,對職業(yè)精神的全新詮釋,給消費者的品味以何種影響?從個人的工作中,紐約的手藝人創(chuàng)造出哪些不同以往的意義?對其行業(yè)、產業(yè)整體和當下經濟造成了什么樣的沖擊?
后工業(yè)時代經濟強調個人能力與自主,擁有專精技藝和溝通技巧的勞動者,已經為傳統(tǒng)勞動和職業(yè)注入了新價值與新意義。勞動不再是一種責任重擔,不再是單純的謀生方式,轉而成為勞動者通往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途徑,成為他們在產業(yè)中發(fā)揮專長的安身之所。傳統(tǒng)勞動升級,消費品味重塑,以紐約手藝人為代表的“新勞動者”未來何在?在后工業(yè)時代中,他們創(chuàng)造的“新經濟”又將落腳何處?
所有答案盡在《紐約手藝人:手作精神與品味消費的未來》中。
名人推薦:
一個社會學家走進酒吧,發(fā)現(xiàn)了新經濟的靈魂。作者的眼睛和耳朵都很好,他和很多人談過。他的書充滿了敏銳的聽覺和仔細觀察的細節(jié)。
——華爾街日報
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充滿了寶貴的觀察和見解。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捕捉這些工作的獨特氛圍的方式。
——金融時報
這本書是對一個勞動領域進行的極其及時的調查,對于許多評論家和社會評論員來說,這一點已經超出了描述的能力!翱帷笔侨绱穗y以量化,但是收入是可以量化的,關于誰有什么工作的數(shù)據也是可以量化的,(勞動者的)中產階級化研究正在興起。這本書是一個里程碑。
——Josephine Livingstone, 美國社會學會馬克斯??韋伯獎獲得者
獲獎情況:2019臺灣地區(qū)“Openbook”十大翻譯好書
作者介紹
理查德·E·歐塞霍(Richard E. Ocejo),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約翰·杰學院及研究生中心社會學系副教授。還著有‘Upscaling Downtown: from Bowery Saloons to Cocktail Bars in New York City’,以社會學角度探討酒吧文化。
譯者介紹
馮奕達,臺灣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碩士,專職譯者。譯有《消失在索姆河的士兵》《世界帝國兩千年》《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大人的地圖學》《全球史的再思考》等書籍與
導論
第一部
第一章 雞尾酒復興
第二章 蒸材實餾
第三章 在男人頭上動刀
第四章 全只盡現(xiàn)
第二部
第五章 中產階層的孩子何以渴望勞動階層的工作
第六章 科學與藝術
第七章 服務式教育
第八章 進門之后
后記
研究方法附錄
注釋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