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之餐,斗轉(zhuǎn)星移間,何時起便已不復從前滋味?“美味珍饈”列陣豪庭,如配伍失當,也難免落得“審美災難”,貽笑大方。飲食文化奧妙微茫,且深且眾,萬不可也不會就此眠去,總有因緣親歷者有識有意,一顧再顧,一談再談。
《王亭之談食》輯王亭之寓居香港等地的“美食牢騷”若干,敘憶一個“新派與舊例同臺,鼎革與承襲共襄”的時代。何謂“味可冶,不可奪”?“XO醬”因何而生,又復何變?昔年赴小館試菜,不意間如何促生知名食制?舊時廣府旗人逢年節(jié),有哪些習俗規(guī)矩?餐飲界何以被“江湖”與“鱔稿”洗刷,離真味漸行漸遠?海外華人的飲食面貌曾經(jīng)幾何?凡此種種,多出自夜深人靜處所作,現(xiàn)奉于讀者案前幾上,聊供睹字思味、一解其奧。
風土、時節(jié)、物料,廚理、工法、旨趣,規(guī)矩、逸聞、時弊,淵源、流變、絕響……
都付回憶笑談中。
?? 王亭之,香港“食神”級人物,食界引路人之一,多款食制的創(chuàng)立者及幕后推手。
?? 《王亭之談食》,一部寫在傳統(tǒng)飲食文化潮起潮落時代的批評小品,一述中餐飲食砧爐盤盞間的趣秘。
?? 文筆風趣,且見性情。勸誡垂范,以期淵雅。
?? 與金庸、倪匡等同席而談,面向讀者“敢述真言”,與廚人相知相誼。
?? 身世經(jīng)歷皆不尋常,一路行過大半個華人世界,獨特的飲食見解與感悟一書而盡、娓娓道來。
自 序
收錄在本書中的文章,大多數(shù)是筆者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在香港報紙雜志發(fā)表的文章。香港報紙雜志多有飲食專頁或飲食專欄的施設(shè),但筆者的文章則不在這些專頁與專欄內(nèi)(除了在《經(jīng)濟日報》以《古譜精品》欄名發(fā)表的五十二篇),因為香港的專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不是專寫“食經(jīng)”的人,不能占用飲食欄目,這規(guī)矩從何時而有,實在不知,但恐怕跟“飲食公關(guān)”有很大關(guān)系,因此筆者寫飲食的文章偶然發(fā)表在專欄,常常引起一些是非,幸而筆者在文化界還算有點地位,那些是非不去管他,也就罷了。不過有些牽涉入是非的人卻異常恐懼,例如如今成為御廚名人的楊貫一,當年給食經(jīng)寫手群起攻擊,說他的鮑魚不堪食,他便想聘請飲食公關(guān)來打圓場,包括請“食家”來試食,F(xiàn)在說出這些事情,實在是想讀者了解文章寫作的背景。
在《經(jīng)濟日報》寫的算是飲食專欄了,那是因為一位好朋友主編飲食專頁之故,而且專寫古譜,是非即少,不過寫了一年,那朋友便被解職,原因是很多食肆拒在《經(jīng)濟日報》登廣告,發(fā)廣告的人,正是食肆的公關(guān),所以王亭之的飲食專欄可能亦是禍端。
這些文章其實并非與人作對,只是直話直說,同時說出一些飲食制作的秘奧。筆者有資格這樣做,實在是因為家庭背景之故。筆者生長在一個大家庭中,家中有許多來自不同家鄉(xiāng)的女眾,因此年紀小小就已飽嘗一些著名菜系的菜式,嘗得最多的是蘇州菜系的菜式,因為筆者的庶祖母盧太君是蘇州人。那時家中有大廚房與小廚房之分,盧太君便有一個小廚房,可以獨立制作蘇州菜式,筆者是獨孫,盧太君當然疼惜,每頓晚餐幾乎都有蘇州菜吃。筆者的母親想學煮蘇州菜,便叫筆者去做間諜,留意他們那一樣菜的那一種手藝,久而久之,庶祖母便發(fā)覺了,于是索性叫筆者的母親入她的小廚房,正式教她怎樣制作蘇州菜,筆者隨伴在側(cè)(這樣盧太君才開心,教得特別有心機),這樣筆者便知道了一些蘇州菜制作的竅門,所以筆者在蘇州“吳門人家”吃蘇州菜時,老板沙奶奶很奇怪,為什么一個廣州人這么懂得蘇州菜。
筆者曾發(fā)表的文章,從來不存底稿,從前只有一家香港出版社收集過筆者一些談食的文章,出版了一本《王亭之談食》,此外,就再無存稿,F(xiàn)在能夠呈獻這本文集給讀者,實在是兩位有心人之功,幸虧他們多方搜集,一共湊成二百余篇,將之分為數(shù)輯,然后電郵給筆者,筆者將文章再作修改,這樣就成為本書的內(nèi)容與形式,希望讀者會喜歡。因為筆者自覺本書堪與《隨園食單》相比,這也許是筆者的自大,但筆者的確用誠意來寫這些文章,首先是想令讀者識食,能分清什么是花巧,什么是手藝,這樣就不會受名牌所騙。因為筆者曾在大陸逗留超過半年,在北京、上海、蘇州、杭州都吃過許多食肆,覺得“劣幣驅(qū)逐良幣”,老老實實憑手藝制作的食肆,常常給弄花巧的所謂名牌食肆打到無法立足,筆者真的想為他們盡一把力。除此之外,筆者還想令家庭主婦,能憑本書鉆研出一些名菜的制作方法,那就可以在食料有保證的情形下制作名食,這便是筆者的誠意。
筆者終生以鉆研佛學為務(wù),也曾經(jīng)商,也曾公開過不傳之秘的術(shù)數(shù),也曾在書畫界露過面,但這些都不是筆者的專業(yè),談飲食更是副業(yè)中的副業(yè),寫飲食文章有打抱不平之意,現(xiàn)在能將舊文結(jié)集出版,可以說是意外的喜悅。謝謝出版社,謝謝參與成書的朋友,當然更謝謝肯出錢買這本書的讀者。
王亭之,本名談錫永,精研佛學,編注譯佛學書籍七十余種。佛學以外書籍,以“王亭之”筆名發(fā)表,取“姑妄聽之”之意。出身廣州駐防八旗,世家子弟,因承舊學,樣樣求精。世情流變,先后輾轉(zhuǎn)粵港美加等地。于諸般趣好之余,亦樂饌飲研評一項。對中國傳統(tǒng)菜系味型、食材配伍之道、廚事原理竅妙等,有獨到見解。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數(shù)家無名香港食肆有賴其前往“試菜”時的點撥,得以揚名海內(nèi)!鞍⒁货U魚”“炸奶黃包”“京酥奶皇月餅”“王亭之糖水”“XO醬”等知名食制均系其手筆。同期業(yè)余時間始撰寫若干“談食”文章,陸續(xù)登載于香港《明報》《東方日報》及《經(jīng)濟日報》,憶敘舊日家傳滋味,言及割烹之要,不迎時俗。惜佚散多年。今“談食”文字重新結(jié)集,樂知者當于此一睹其妙。
自序
一 憶往
訓練子弟知飲食
磨磨乳及冬瓜羹——燕窩食制雙璧
由歐外鷗想起獅子頭
懷舊說“觀音堂湯”
憶家廚口蘑食制
帶殼焗冬筍
食斗齋治北菇
老太面撈與XO醬
兩儀豆腐羹
三種酥魚見舊新
三款“太爺雞”
受淘汰的“冰肉”
想起“糖沙翁”
想起蝦油
娥姐粉果
魚皮與燕皮
王亭之過年
三套碗席
二 食單
旗下祭神肉
廣府八旗蒸雞
過年吃餃子
王公館蒸魚
陳皮鴨與柴把鴨
砂鍋白肉
冬寒最好菊花鍋
如何吃火鍋?
火鍋豈可無油?
即興灼食鯇魚片
王亭之鮮鮑
“王亭之”菜單
細說“王亭之糖水”
應(yīng)該怎樣食雪耳
甫魚食制為例
筍米與蔥白
腸粉與豉油
“紅燒面筋”有竅門
“米粉肉”大公開
離火炒牛肉
瑤柱燒蘿卜球
蝦肉燕皮羹
“釀冬瓜”勝在汁鮮
水豆腐煲兩食
豆腐羹
涼拌烏參重調(diào)味
秋風時節(jié)談食蟹
蟹只宜蒸,實非小事
金玉美食,荔枝蟹
海外談食記
王亭之番邦食蛋
老年人粥食二品
為“茶藝館”設(shè)計點心
飲湯
煲湯有學問
油之道
芡汁
酥皮說油酥
三 食記
瞥未居嘗菜記
雨前龍井炒蝦仁
陸羽茶室
“平安夜”晚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