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序言 對于本書的書名,我思忖良久。心理健康這個概念,雖然仍然是必要的,但對于科學的目的而言,它仍然存在各種內在的缺點,這些缺點在本書的相關章節(jié)中都有所討論。薩茨和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們近所強調的心理疾病也是如此。我們仍然可以使用這些規(guī)范術語,事實上,出于啟發(fā)的目的,我們現在必須使用它們;但我相信,它們將在十年內被淘汰。 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是我用到的一個更好的術語。它強調完滿的人性,強調基于生物學意義上人的本性的發(fā)展,因此這(從經驗上看)是對整個人類物種的規(guī)范,而不受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制約,也就是說,它沒有那么多文化上的相關性。它遵循生物學意義上的命運,而不像健康和疾病這兩個術語那樣遵循歷史專斷和文化地域的價值模式。同時,它還具有經驗內容和操作意義。 然而,除了從文學角度來看顯得笨拙之外,自我實現這個詞還被證明有著不可預見的缺點:a)它暗指利己主義而不是利他主義;b)它有意忽視對人生的責任和貢獻;c)它忽視了與他人和社會的聯系,忽視了個人實現對良好社會的依賴;d)它忽視了非人類現實的需要特征,以及其內在的魅力和趣味;e)忽視無私和自我超越;f)它委婉地強調主動性,而非被動性或接受性。盡管我仔細地描述了自我實現的人是利他的、奉獻的、自我超越的、社會性的人等經驗事實,但人們還是會認為自我實現具有上述缺點。(《動機與人格》,第14章) 自我(self)這個詞似乎是將他人排除在外的,而且在強大的語言習慣面前,我的再定義和經驗性描述經常顯得無能為力,自我與自私、純粹自主還是經常被等同起來。我還沮喪地發(fā)現,一些聰明能干的心理學家堅持把我對自我實現的人的特征的經驗描述當作是我隨意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研究發(fā)現的。 在我看來,完滿人性(Full-humanness)能避免上述部分的誤解。同時,人的衰弱或是發(fā)育不良(human diminution or stunting)這樣的說法也比疾病更加合適,甚至可以用來描述神經官能癥、心理疾病和心理變態(tài)。即便這些術語在心理治療實踐中并不適用,至少它們對于一般心理學和社會理論還是比較有用的。 我在本書中一直用存在(Being)和形成(Becoming)兩個術語,其實是更好的描述,但是它們尚未被廣泛使用。一個令人遺憾的地方是,正如我們所見,存在心理學與形成心理學、匱乏心理學有著很大差距。我相信,心理學家必須在調和存在心理學和缺陷心理學的方向上做更多的工作,也就是說需要將完美與不完美、理想與現實、美好與現實、永恒與暫時、目的心理學與手段心理學相調和。 本書是我1954年出版的《動機與人格》的延續(xù)。本書中內容的組織結構與其大致相同,即每章只著眼大的理論結構中的小部分。本書也是一項尚未完成的工作的先驅,這項工作的目標是構建一套綜合、系統、基于經驗、涉及人性深度和高度的總括心理學和哲學體系。在某種程度上,后一章是這項未來工作的一個計劃,也起到了橋梁作用。這是首次嘗試著將健康和成長心理學與精神病理學和心理分析動力學、動力與整體論相結合,將成為與存在、善與惡、積極與消極相結合。換句話說,這是在一般精神分析基礎和實驗心理學的科學實證基礎上建設優(yōu)良心態(tài)的、存在心理學的和超越性動機的上層結構的一種努力,本書中的理論超越了原有體系的局限。 我發(fā)現,要想將我對這兩種心理學那種既尊重又不滿意的復雜態(tài)度表達給他人是非常困難的。很多人要么親弗洛伊德,要么反弗洛伊德,要么親科學心理學,要么反科學心理學,等等。在我看來,所有這些只堅持某種立場的行為都是愚蠢的。我們的工作是把這些不同的真理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真理,這應該是我們的堅持。 對我來說很清楚的一點就是我們要確定(廣義上的)科學方法是讓我們能確定擁有真理的方法。但在這里我們很容易產生誤解,并陷入親科學或反科學的非黑即白。這個問題我之前就寫到過(《動機與人格》,第1、2、3章)。這些是對19世紀傳統的科學主義的批評。我打算繼續(xù)這個事業(yè),采用更多科學的方法并擴大科學的權限,以便使它更有能力承擔新的、個人的、基于經驗的心理學任務。 科學,特別是傳統觀念所認為的那種科學,是遠遠不足以完成這些任務的。但我確信,科學不必被這些傳統的方式所局限。它不需要放棄愛、創(chuàng)造力、價值、美、想象、道德和歡樂等問題,而把這些都留給非科學家、詩人、先知、牧師、戲劇家、藝術家或外交家。所有這些人也許都有很好的洞察力,能夠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提出具有挑戰(zhàn)性的假設,甚至可能在很多時候能發(fā)現正確的真理。但是,無論他們有多么確信,他們還是永遠無法使全人類確信。他們只能去說服那些本來就認同他們的人或者是少數其他人?茖W是我們把真理塞進不情愿的喉嚨的方法。只有科學才能克服那些因為性格所造成的眼界和信仰的不同。也只有科學才能進步。 然而,事實是,科學已經走進了一條死胡同, 并且(某些形式的)科學可被視為一種對人類的威脅和危險,至少對人類尚的品質和抱負是這樣。許多敏感的人,尤其是藝術家,害怕被科學踐踏和壓抑,害怕科學撕裂而不是融合事物,害怕科學會扼殺而不是創(chuàng)造事物。 我覺得這些擔憂都是不必要的?茖W要想幫助人類實現積極的成就,它所需要的只是擴大和深化其性質、目標和方法的概念。 我希望讀者不會覺得這一信條與這本書的文學和哲學基調不一致。至少我不這么認為。就目前而言,一般理論的概括需要這樣的處理。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這本書的大部分章節(jié)初都是為了演講準備的稿件。 這本書和我的前一本一樣,充滿了基于初步研究、少量證據、個人觀察、理論推論和純粹直覺的論斷。這些論斷都采用了概括化的表述,以便作出真?zhèn)蔚淖C明。也就是說,它們是為測試而提出的假設,而不是為終信念而提出的假設。它們顯然也是有意義且中肯的,也就是說,論斷正確與否對心理學其他分支而言是重要的。因此,這些論斷應該能引起科學研究,我也期望如此。出于這些原因,我認為這本書屬于科學或前科學的范疇,而不是說教、個人哲學或文學表達。 談談當代心理學思潮也許可以幫助本書找準定位。迄今為止(1960年),有兩種有關人性的綜合理論對心理學影響,即弗洛伊德理論和實驗實證行為主義理論。所有其他的理論都不那么全面,而且他們的追隨者組成了許多分裂的團體。然而在過去的幾年里,這些不同的團體迅速地結合成第三種有關人性的理論,我們可以將其稱為第三勢力。 這一團體包括信奉阿德勒、蘭克和榮格的人,也包括所有新弗洛伊德主義者(或新阿德勒主義者)和后弗洛伊德主義者(心理分析自我心理學家和作家,例如馬爾庫塞、惠利斯、馬默、薩茨、布朗、林德、沙赫特爾,他們是猶太法典的精神分析學家)。另外,庫爾特·戈德斯坦和他的機體論心理學也在逐步擴大其影響;格式塔療法,格式塔和勒溫派心理學家,普通語義學家,還有像奧爾波特、墨菲、莫雷諾和默里一樣的人格心理學家等人的影響力也在逐步提升。存在心理學和存在主義精神病學已產生了一種新的、強大的影響。還有許多其他的主要貢獻者可以被歸類為自我心理學家、現象學心理學家、成長心理學家、羅杰斯派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等等,不勝枚舉。還有一個更為簡單的分組方法,那就是根據五種期刊進行劃分,看發(fā)表在某種期刊上的此類文章是哪一組。這五種期刊都相對較新,它們是:《個體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Vermont, Burlington, VT.)、《美國心理分析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220 W.98th St., New York 25, N.Y.)、《存在主義精神病學雜志》(Journal of Existential Psychiatry, 679 N.Michigan Ave., Chicago 11, Ill.)、《存在主義心理學和精神病學評論》(Review of Existential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Duquesne University, Pittsburgh, Pa.)以及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2637 Marshall Drive, Palo Alto, Calif.);除此之外,《超自然》雜志(Manas, P.O.Box 32,112, El Sereno Station, Los Angeles 32, Calif.)還將這種觀點應用到聰明的外行人的人生和社會哲學中。本書后面的參考書目雖然不完整,但卻是這類作品的一個很好的樣本。這本書屬于這一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