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您的孩子第一次問起“為什么”的時候,他便已經(jīng)走上了一條永無盡頭的探索之路。對世界本質(zhì)的獲得總體性認知的需要,深藏于人類所有宗教的根源。在許多文明中,它都形塑了人類對物理世界的探索欲,即“次終極追問”。對終極問題的求索,與對次終極問題的追問,它們二者的聯(lián)系可以上溯至人類文明史的渺茫源頭。本書的兩位作者展開了一幅綿延數(shù)萬
《金剛經(jīng)》是大乘佛教般若系的重要經(jīng)典,自東晉時期鳩摩羅什譯出以來,屢經(jīng)重譯,歷代注疏研習者無數(shù)。在佛教史上,該經(jīng)可謂流傳范圍最廣、傳誦時間*長的經(jīng)典之一,而且對佛教中國化的進程乃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具有重大影響。丁福保的箋注,以鳩摩羅什譯本為依據(jù),遇有難解或他人誤解之處,即以他種譯本參酌,力求領悟經(jīng)文確解。作者又在書中附錄
《南懷瑾與彼得??圣吉:關于禪生命和認知的對話》收入的正是南懷瑾先生與彼得??圣吉等人的訪談對話記錄。內(nèi)容涉及禪宗的修持方法,以及生命科學、認知科學等,問答之間,思想深邃,充滿睿智,發(fā)人深省。這組頗有深度的跨文化對談,也凸顯了東西文化匯流的趨勢。
“胡公信仰”是浙江地區(qū)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區(qū)域性神祇信仰。本書以胡公信仰的典型代表——“‘五云三都’白竹胡公案”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儀式中音聲切入,通過民間記憶、儀式記憶、媒體記憶三種視角,作為白竹案儀式及其音聲的記憶文本中不同時間段、不同主體的接合,將民族志過去時的口述資料、紙媒資料,與民族志現(xiàn)在時的田野素材和媒介資料
本書以影印出版形式,向廣大讀者介紹在蒙古國收藏的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蒙古文傳記。主要介紹其生平、主要社會活動、所建寺廟、在宗教界享有的崇高地位,以及與清朝皇帝來往信件、文書等,由9種獨立傳記組成,共計200余件文件。同時,書中記述了很多歷史上的蒙古文地名、人名和宗教名詞,對內(nèi)蒙古地名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藏傳佛教經(jīng)典文獻匯編(1-40卷)
俱舍論又稱聰明論。詮釋了佛陀*轉(zhuǎn)法輪的經(jīng)論教義,主要講述一切萬法之總相、別相、性質(zhì)、類別,詳細闡明流轉(zhuǎn)與還滅的因果法則,真實開顯四諦真理,為希求解脫的修行人指明一條修行途徑,也可以為深入三藏打下堅實基礎。本書是17世紀的蔣揚洛德旺波尊者為《俱舍論》所造之注釋。蔣揚洛德旺波尊者精通顯密教法,修證境界高深,也是研究藏傳佛教
本書原為印度優(yōu)波崛多系統(tǒng)的曇無德部所傳的戒律,主要說明僧尼五眾別解脫戒的內(nèi)容和受持的方法。在每一條戒下,各各說明制戒緣起、緣起之人、立戒經(jīng)過、立戒內(nèi)文和判決是非。每結一戒必說十句義,此制戒十句義是佛制戒的根本意趣,也是出家受戒、持戒必有的利益。此書傳入中國后,道宣律師根據(jù)本土風俗人情對其進行了“由小入大”的改革,使其適
《百喻經(jīng)》原名《癡華鬘》,意為以癡人故事來莊嚴、修飾,以事喻道!栋儆鹘(jīng)》是為新學佛道的人撰集的,佛教的主要意旨大都含納于其中,諸如空、無我、泥洹、緣起、無常、中道、禁戒、布施、反苦行、反恣情極意之類。
《大日經(jīng)》是胎藏界密法的集大成者之作,其內(nèi)容兼收中觀、瑜伽二派的思想,又較多地敘述了當時及此前印度其他各宗教和哲學流派的觀點,其重要地位和價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