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倫理學研究(當代中國社會道德理論與實踐研究叢書·第二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本書從人類文明形態(tài)的高度,探尋生態(tài)危機的文化根源,總結了現代工業(yè)文明的四大邏輯:二元對立邏輯、同一化邏輯、“進步”邏輯和最.化邏輯;探索建構生態(tài)文明的整體思路,指出了生態(tài)系統(tǒng)具有生態(tài)、經濟和精神三重價值,并提出了這三重價值共同實現的模式。作者的視角和方法是系統(tǒng)性和根本性的,可為生態(tài)文明相關理論研究提供啟發(fā)。
《倫理視閾下的現代西方正義論》是倫理學專著。通過系統(tǒng)梳理倫理視角下的正義觀念歷史,闡明現代西方正義論的歷史淵源,并揭示其內在問題及為解決這些問題而做的理論解釋的努力。書稿重點闡釋了啟蒙運動以來西方正義觀念的發(fā)展,包括康德、黑格爾的倫理概念與分歧,羅爾斯、哈貝馬斯、麥金太爾、霍耐特等人的正義論,最終闡明在全球不同文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哲學與法學教授彼得·溫茨是研究環(huán)境正義理論的代表學者之一,他所構建的“同心圓”理論框架為環(huán)境資源分配時所產生的“利益與負擔應如何分配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基于羅爾斯的反思平衡方法,溫茨反思了環(huán)境正義諸理論,并以此為基重構了同心圓環(huán)境正義框架,他相信人類會在“同心圓”框架的指導下處理好積極權利與消極
應用倫理
本書從宏觀的、綜合的視角,深入系統(tǒng)地探析了“中國道德語言”的特定內涵、元隱喻、傳統(tǒng)形態(tài)、倫理表意功能、倫理敘事模式、民族特色、價值維度、國際化等重要內容。論述了每個民族都有道德語言,但不同民族的道德語言在形式和內容上均具有巨大差異。中國道德語言主要是全體中華民族共同使用的道德語言,是中華民族用于記載道德生活經歷、交流道
立足于在真理的彼岸世界(宗教)消逝之后為此岸世界確立真理的出發(fā)點,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人類社會喻示的道德,在必然王國之從屬于勞動的交往中,是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強制而真正基于自愿的公平合作;在自由王國之超越于勞動的交往中,是彼此作為主體間關系而相互給對方的自由實踐、自由個性以充分的支持、承認和尊重,以促成和確證彼此的自
《現代西方倫理學史》為清華大學文科一級教授、人文學院原院長萬俊人的學術專著,分上、下兩卷,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自19世紀中葉以來,現代西方倫理學各種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發(fā)展脈絡,對以叔本華、尼采為代表的德國唯意志論倫理學,以斯賓塞、赫胥黎為代表的英國進化論倫理學,以居友、伯格森為代表的法國生命倫理學,以格林、布拉德雷為
一個人越來越好的標志就是意志、修養(yǎng)、品行得到不斷地修煉,人生的貴人就是努力向上的自己。《女性的自驅型成長》一書從女性自我成長的覺醒意識、限制性思維和信念、成長的特征、新女性形象等方面,敘述了女性的自驅型成長。女人有三件事情不能停:學習、美麗、經濟獨立。學習能提升內在的氣質,美麗能帶來自信,經濟獨立能受到尊重。本書結合心
全書分為理論篇和經驗篇兩個部分。理論篇力圖闡明核心價值觀轉化為社會道德體系和道德生活基本規(guī)范的主要路徑。經驗篇力圖從中西方歷史上的主流價值觀實現社會倫理認同的經驗和教訓中,為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實現社會倫理認同獲得啟示和滋養(yǎng)。本書從核心價值觀實現倫理認同的角度較為系統(tǒng)地回答了核心價值觀如何轉化為社會道德體系,進而如何轉化
對于原始儒家而言,道德哲學的建構不僅是一個概念、思想的邏輯演進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社會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不斷升華的過程。本書著重說明了原始儒家道德哲學建構的兩個維度,即歷史維度與邏輯維度的關系,探討了二者的雙向互動對于原始儒家道德哲學建構的重要意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從單純的思辨角度去抽象地討論原始儒家道德哲學建構的傳
在有關科學技術的倫理評價中,道德地位概念受到非常廣泛的援引,但這個概念尚未得到清晰闡釋,因而難以發(fā)揮應有的重要作用。本著作嘗試對道德地位概念進行系統(tǒng)論證,并以此為線索,對各種規(guī)范性理論進行反思,對科技和社會發(fā)展引起的倫理困境進行分析。第1-4章對道德地位概念及相關研究現狀做了總體性說明:探討了道德地位的基本含義;闡述了
本書通過四個生動的女性成長故事,從心理學的角度分別詮釋了女性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全方位探討了女性的成長困擾,并試圖給當代女性一些覺醒建議,鼓勵她們勇敢做自己,勇于成為不被他人定義的新時代女性。
道德概念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和諧社會建構的重要指標。儒家文化的內在道德和價值取向潛移默化地指導個體的道德認知和行為。道德概念凈臟隱喻是儒家文化遺留下來的、適應本土文化和社會價值、有著重要優(yōu)勢的心理映射能力。探究植根于儒家文化土壤中的中國群體道德概念凈臟隱喻將成為研究的熱點!禕R》本書以概念隱喻理論和具身認知理論為指導,探討
樊登讀書如何實現用戶從0到6000萬的突破?普通人如何把握趨勢實現跨越式成長?年輕人如何應對職場焦慮?如何找準定位客觀認識自己?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樊登讀書聯合創(chuàng)始人郭俊杰在這本書中,詳細闡述了他作為一個普通人如何憑借簡
當前,有很多關于人工智能(AI),并和人類生產、生活關系緊密的議題被廣泛討論,包括如何避免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形同虛設代碼是否具有道德等。這些現實議題背后,是兩個根本問題:何為AI倫理?何為AI治理?本書匯聚眾多專家的觀點,對這兩個根本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涉及人工智能、計算機、法律、社會學等多個領域,覆蓋社會和個人、生產
《科技倫理研究》是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復旦大學生命醫(yī)學倫理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性專業(yè)輯刊。該輯刊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王國豫教授擔任主編,國內外知名學者組成學術指導委員會,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常設欄目有:生命醫(yī)學倫理、大數據倫理與人工智能倫理、科技倫理與治理、科技倫理書評等。《BR》創(chuàng)刊號第一輯包括生命醫(yī)學倫理、大數據倫理
《應用倫理研究》為西南大學道德哲學與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研究中心合辦的學術集刊。該集刊前身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應用倫理研究中心的《中國應用倫理學》。該集刊致力于推進道德哲學基礎、中國道德哲學、外國道德哲學、應用倫理學研究和特色倫理話題的研究。本書第5輯,有五個欄目:倫理學基礎理論、中國倫理思想、西方倫理
本書是以明清徽州珍稀家譜為基本史料,對明清徽州家風載體進行了細致、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礎上對明清徽州家風中的修身、持家、齊族、儒商之風進行了深入分析,進而對基于明清徽州家庭治理知識體系、家外因素及代際傳承影響下明清徽州優(yōu)良家風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探討。此外,本書還對明清徽州優(yōu)良家風與徽州社會諸風氣之間的互動關系、明清徽州優(yōu)良
本書以“社會公正與民眾幸福的相關性”為切入點,從價值理念的辨析和實踐路徑的考察兩大層面展開論述。在梳理前人相關思想資源的基礎上,深入探析以往研究的豐富成果,把握其中的精華與實質,力求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確立適合當代社會的價值維度,探尋解決現實困境的有效路徑。本書借助哲學、倫理學、經濟學、政治學、文化學以及生態(tài)學等多學科的